【国庆献礼】我爱你,中国!
日期:2017-10-01来源:碧波书院 作者:云章文学社
卷首语
零零后生在祖国繁荣的和平年代,祖国千年文明积淀的厚重和近现代走向共和的艰难,离他们太远太远……十几岁的他们只能从祖辈父辈的言说、书籍资料的文字描述,影视作品的画面,风景名胜和革命老区的遗迹中,丰满对祖国历史和发展的想象。然而,爱国之情已随着祖辈父辈和师长的谆谆教诲,在他们血液里流淌了。我校碧波书院云章文学社的小小少年们,在共和国68周年华诞之际,写下自己对于“爱国”的理解和思考,把一颗赤子之心献给祖国母亲,亦勉励现在和未来的自己。
——碧波书院云章文学社
祖国啊,我如何爱你
周怡彬
祖国啊,我如何爱你?
若干年前,汩罗江上,曾是这样: 屈原在江边逢见渔父,渔父问:“您不是楚国大夫吗?何故至此?”屈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至此。”渔父曰:“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都是喝醉的,您又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不以为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我宁愿跳进江心,葬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一身清白浑于污泥,而蒙世俗之尘埃矣。”
若干年后,汩罗江上,已是这样:龙舟竞渡,斟饮雄黄,包裹角沗。千百年来,如此仪式举行了千百遍,为何还是有卖国求荣者、祸国殃民者、苟且偷生者?世人在品尝角沗时,可有想过为何?世人在龙舟之上你追我赶时,是否忘却本意?世人在口口声声纪念屈原时,可有几人真正懂得屈原的爱国情呢?屈原含泪投江的愤恨,又有几人能感同身受呢?一遍又一遍的仪式,到底是为了什么?品尝了纪念屈原的端午香粽,是否就能将屈原的爱国情铭记传承?如此想来,端午本是个凝重的节日,心里不应欢腾起太多欢乐来。祖国啊,我该如何爱你?
回望古时,韩愈政途坎坷,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李白壮志未酬,只得游山访仙,痛饮狂歌;杜甫怀才不遇,一生流离落魄……屈原怀才却因小人谗言而早逝,是悲;你我,诞于当世,是幸。若真怀才,必遇伯乐,必有大有作为之时,你我何不刻苦钻研?身为学生,力量有限,然此时恪守本分、专心学习,于国于家,亦足矣。
祖国啊,我要如何爱你?
求学报国,前路愈明;心头坚定,一往无前。
写作感想
我最近听到一首好听的歌《离骚》。“饮一句离骚别愁,醉一世报国春秋,奈何长路漫漫上下难求,哀民生几多忧。”听着听着,我就不禁想以屈原为引,描述爱国情。在网上看了许久屈原的生平,真是感慨,就像我在作文中写的一样,叹智者不遇伯乐,经天纬世之才随之深埋黄土;忆古思今,也愈发觉得能尽你我学习本分,让当今少有屈原之憾,足矣。
教师点评
爱国之情产生容易,难的是懂得如何持续爱国。作者立足自己,思接古今,在反复追问中引人深思、升华感情、最终找到了答案——冷静爱国,恪守本分。(周奇)
父亲的话
叶亮辰
排队时,总能听见抱怨,只因售票处的窗口上贴着几个红红的字——“军人优先”。我不解,军人为何因此招致旁人不满,如果抱怨的人知道军人的其他“优先权”,还会发出那反感的声音吗?
父亲,是我身边的一名军人,也是一名警察。
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父亲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还没来得及听到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就已经背上行囊来到深圳,开始了他新的征程。
年幼时,父亲其实心里有很多话,却总是没时间和我说,我讨厌这样。
父亲只要在家,一天到晚总是被手机铃声呼唤着。记得有一天深夜,本该是最好的睡觉时间,房间里很安静,我隐隐约约听到父亲的手机铃声。朦胧中,我听到父亲在妈妈耳边嘀咕了几句,就翻身起床迅速地穿上衣服,蹑手蹑脚地将门打开,又轻轻关上。
每次发生这样的紧急事件后,父亲总说:“干这一行,电话必须二十四个小时保持畅通,因为每一分钟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我们不想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的我七八岁,开始知道这是父亲的责任。
从父亲的话里,我第一次体会到,父亲作为警察尚且如此辛苦,更何况是那些身处边疆、保家卫国和冲在灾难与危险最前线的人民子弟兵呢?在需要肩负责任的时刻,他们的“优先权”何曾少过?
长大了,父亲常在家里闲聊,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我喜欢这样。
记得有一次,我们聊到了父亲在大学教书时的事情,他说:“在我的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故事,在故事里,每一句话皆有深意。我们要把大纲剥去,把法律法规都隐藏进去、和起来,这样这一堂课才有意义。”也因为这样,在他的课堂上,从来没有一个学生睡觉,有的只有那一双双微微发光的眼睛。父亲给我举了个例子:旧时的武都头,法租界的巡捕,路边的交警,伦敦的苏格兰场。父亲问我从里面发现了什么,我却傻傻地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原来说的是“古今中外”四个字。和父亲说话让我收获、让我快乐。我想,有一个恪尽职守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应该是快乐的吧!
我上初一那年,父亲换了一个新工作岗位,而我变成了住校生。父亲和我约定,希望我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他也要好好学习新岗位的新规定。父亲说:“我们一起努力,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父亲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无比敬业的责任心让我感到骄傲,催我奋进。
父亲朴实的话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不是靠部分人所谓的“绝对公平”体现出来的。祖国的强大,真正需要的是每个“享受”着无数责任优先权的军人的无私付出。
收起自己抱怨的声音,想一想自己的责任吧!
写作感想
小时候,我不知道,每个普通人,对于祖国现在与未来的意义。如今,我知道,祖国的现在由无数普通人用责任心去支撑,未来也要由每个普通人用责任心去开创。
我愿意以父亲为榜样,继续爱着我父亲所深爱的祖国,迎接又一个祖国生辰的朝阳。追寻着父亲的脚步,爱国如此简单——爱国,即责任。
在国庆来临之际,以我的一点感悟献礼祖国华诞!
教师点评
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参观博物馆,体验革命老区生活,观看爱国主题影片,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总有“纸上”得来终觉浅之感,让孩子们说说该如何爱国,大多也说不出什么体验太深的话语。文中的父亲就是一位用行动成功诠释爱国的普通人,或许,爱国主义教育除了轰轰烈烈地大搞活动外,还可以在家庭中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而每一位家长,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者,身为家长,我们有这个责任。(杜晓光)
中国梦 少年说
林宇婷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扣人心弦的旋律萦绕在我的耳旁。是啊!有了强的国,才会有富的家。而成为强国的路,总是布满荆棘,需要有人披荆斩棘,为此开路。
多年前,荆棘是用战士的血肉之躯劈开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是每一个战士的使命。他们有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信念;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志气;有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榜样!
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强国之路上不再有枪林弹雨。我国现在所需要的人才,是兼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出类拔萃的智慧的少年。他们,将继续学习并传承老一辈的民族精神。
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不少年轻有为的少年:三年级的李超予发明的作品,可解决十字路口拥堵问题;花都“光速少年”岑小林于2015年荣获世界跳绳冠军;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中国少年的名字,在世界各个领域闪耀,赢得世界瞩目。望着中国的国旗从世界各个角落升起,我们的心中不由得升起浓浓的自豪感。
这些鲜明的例子,都指明了:少年,才是这个时代的未来。继续为中国劈开荆棘的,正是今天稚嫩的我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应更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曲折的,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从反抗侵略者到成立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及现在的深化改革、经济腾飞。这一路风雨兼程,少年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现在,轮到当下的少年接过径跑的接力棒。尽管现在的中国强大了,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政治局势变幻莫测,经济竞争日愈强烈,印度的挑衅,菲律宾的不安分,都说明了中国仍处于忧患不断的处境中。而作为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树立远大而坚实的志向,努力学习。就如艾青在《光的赞歌》里所说:“即使我是一根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是一根火柴,也要让生命有一刻闪烁。”
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少年,唯有更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写作感想
现在的中国,宛如一匹飞奔的骏马,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这也引起了不少国家的重视乃至敌视,前不久印度带兵进入中国境内以及菲律宾南海事件,都说明了中国现所面临的严峻局势。身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怎能漠不关心?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愿青少年们都能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教师点评
文章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有少年心忧天下的责任感,亦有少年开创祖国未来的自信心。在此借文中激情饱满而又意味深长的两句话来勉励中国的所有少年:
“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应更强!”
“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杜晓光)
认 识
王炜致
多年后,总会构想那个遥远中午所发生的事。我,生在医院雪白的房间里,初见整个世界,身躯之原始让人联想到史前时代之荒蛮,全无语言、家庭、民族、国家的概念。我疑心这是人生来便有的猜想——这世界绝不如医院四壁般简洁,所以我如同过去的所有生命来到世界上的感受一样,因无知而泪落,直到他人处理自己混沌的啼哭与惊惧。
哭了一年——我何尝懂什么是悲伤?于摇篮度一年,心脏有力跃动,血液通达奔流。我认识了父母。或许我已经会模糊咕哝出“爸爸”“妈妈”的声音,产生模糊的爱意。
后来我被抱到家门口一块裸着沙土的草坪。我坐于其上,认识了南国土地,闻到土地沉淀了千年的气息。抓一捧沙,因为觉得好玩,或者说是好奇。我纵情大笑,对于一个孩童,一捧沙即欢乐,无他。
一首音乐常常响起,虽其词似懂非懂,竟有共鸣——“前进,前进,前进进......”很久以后,我知道这是国歌,在旋律之下,初识国家。但真“前进”之难不可言说,摸索独立的路途亦少不了欢笑与泪水,不经意就贯穿了短暂的童年。
五六岁,邂逅不少诗词,是为文化的萌芽。陌生之物,总有美感,我站南海滩头,神游,飘游于杜甫之泰岳,李白之江流,溯流而上,此大地与民魂之渊薮是中国。我喜爱中国。然我仅是爱恋那盛世繁华、泱泱华夏,流连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上下五千年之类的数据。
七岁以后,便是小学,始览新闻,探索现代中国,然终不免看到其负面。
于是,那时的我,又成了一个主观武断的孩童。地沟油有了,是为雾都故事的引子;中国式过马路乌烟未褪,又袭来贪腐落马的浪潮。我斥,痛斥这现代之世风日下;我悼,追悼那远古之清雅脱俗。于是我翻历史书,终日“逃难”于现世的桃花源——首阳烈士仍在,绵山介子依然,贤者们于竹林中,七人一个不少。只是,我依然喝彩于战之雄风,然百姓“易子而食”之哀痛不是轻易能触到的;霏霏雪美,道阻且长。如若细品,竟然也尽是不忍读、不忍睹之处。
有一天,我注意到APEC到来,G20大幕拉开;金砖垒砌,一带一路……我顿悟顺道与悖道同在,那字缝之历史,现实之生活,遑论完满。
爱国,不需要一条理由,并且我没有正当的理由去厌恨我出生的这片土地。我不再是那个倚赖他人关照的婴孩了——我——有——责——任!
我忆祖辈,生于烈日之下,黄土之上,何来医院之适,医者之仁;我认识到我所有头发、皮肤、骨血无不含华夏之印记;我知晓中国从小家庭到大民族,追根溯源,都自一古国之血脉而来;我顿悟大地沉淀着千年史话,三岁捧起的泥土是万古不言的地方志;我发觉那语言、文字、乐章之斑斓,以千年为民族铸灵魂之骨干,血液里流淌着五千年民族的生命,屈辱催生奋进,有阴暗也有圣洁。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说:认识你的国家民族是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唯其如此,才能理性去热爱。透彻认识,多面观瞻,才有变革,才有谏诤,国运才能行康庄之泰道。若认识残缺不堪,那么其人如港台之独,招摇过市后,却是自断民魄国魂,成了丧魂失魄之小人。又或者,做一爱国癫者,与古代只识君、不识民之徒无异——曾记得家门口便有过所谓的“爱国潮”,令得商场封锁,终连饭菜也难买。
我要感谢。感谢我的诞生赶上了祖国空前发展的时代。十年之遥的岁月里,我哭够泪水、也赏过了繁花;两三年过去,偏激片面的业火焚尽,只欲更深刻地认识这予亿万中华儿女生命之土,和它之上的国度。
写作感想
如果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我想这句话说的便是大年与小年的关系。
我长大,国家亦然。只是中国千年,如上古之椿,楚之白龟,于历史大年的逆风中行进,长我不知多少千岁;而我不过是中国一沧海过客,至多在自己的生命小年中留下什么,正如一学者演讲中所言:“人生所暂时据有的,金钱、房产、企业,无非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如蜉蝣对夕照的一瞥,草履虫对叶尖的执念,我们都在认识这世界。那么,我能做什么?首先,我应对世界无恶意、无损害;其次,需对国家在认识中批评,在批判中理解;再者,在成长中学会自我约束,在张扬的青春中回归成熟的航向;最后,要对我的家人、师长、朋友常怀感恩,甚至还不妨对充实自己的书籍感谢、对曾经戏玩过的那块草坪致意、对所处的时代敬礼。
教师点评
作者别出心裁,以真实描述个人成长与认识祖国的过程来谈爱国。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由迷茫到清醒;对祖国的认识由浅到深,从片面到全面。作者在认识祖国的过程中完善了自我认识,在自我认识中丰富了对祖国的认识。写作感想中大年与小年,个人与国家和如何爱国的思考,以及语言叙述的谦虚、冷静、客观,都令人赞叹其阅读之丰富,思考之深入,态度之从容,从其身上看到祖国少年的强大,看到祖国未来的美好。(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