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乐园

百善孝为先 ——读《论语》有感

日期:2017-04-09来源:高一2班 作者:刘嘉丽

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诗中虽无细致描绘,却将母亲对孩子的关怀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昭示了子女应以乌鸦反哺之心回报父母。故孩子在诗书立业的同时,必先做到孝悌做人。泱泱华夏民族,以孝道闻名于世,早在春秋战国,《论语》对于孝就有了全面阐释。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质,而将孝放置于首位,足见孔子对孝道极为重视。在孔子看来,人若无孝,就没有入孔门为弟子的资格;人若无孝,就不懂尊敬、感恩父母;人若无孝,更不会关爱他人,心怀大爱。王永彬曾说:“百善孝为先。”“诗书立业,孝悌做人。”若无孝,纵为文豪,也只是空披着一幅好皮囊而无高尚的灵魂。如唐朝徐王李茂,他贵为皇族,文学应该也不差,但为人不孝,为了争抢姬妾竟囚禁父亲李元礼,将其活活饿死。最终,李茂被流放,也算是因为不孝得到了报应。

“无违”是《论语》中对“孝”最简单的阐述。做任何事,以父母的意愿为先,不应违背父母的意愿。即使是远行做大官,也应以孝为先,以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孝为重。“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法律,不做冒险之事,不做不义之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安孝的内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及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已成为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依据:孝文帝统治的北魏,深信中原“孝道”,以孝治国,最终使北魏统治一方、成为强国。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传递弘扬《论语》中的孝悌大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现代“上班族”不应该为了事业打拼,却让父母空巢守望;满口“有钱才能给父母过上好日子”,让父母衣食无忧却孤独无依,这样的孝,其实是伪孝。《论语》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确,于父母而言,真正开心的不是子女给自己多少养老钱,而是能和子女在一起开心交流,相依相守。做子女的,要尽孝道,一定要牢记“敬爱”二字,“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写到:“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作者感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论语》。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活着一般自然,常常人们只有到真正分别时才能看见这种感情扎得有多深。现在我们作为高中生,在家里陪父母的时间已是越来越少;再看向未来,工作后,幸运者还可在本地随时看望父母,而远漂在外的,过年过节又有几个回得了家呢?所以基于这个想法,我将《论语》的主题定为“百善孝为先”,想提醒大家“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没珍惜这段血缘深情。

教师点评

在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给我们启迪,也正因为这样,这部经典才流传至今。嘉丽同学在这篇文章里,以弘扬中华美德为己任,抓住《论语》最核心的义理——“孝”,结合经典文本和当下现实,用生动的语言阐释辨析孝道内涵,给读者以启迪。阅读此文,我们不禁为年青人精读《论语》等经典、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而欣慰,更为作为国之瑰宝的中华经典得到传承与弘扬而振奋。(李美玲)

clip_image0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