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献礼:我的母亲
日期:2017-05-14来源:初三语文组 作者:包玉莉 岑婧妍 郭妍延 王奕深 李子著
卷首语
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将母亲塑造成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坚强隐忍的正面形象,“五四”以来才有少数作家思考中国母亲的命运,对命运悲苦凄惨的母亲表达同情。如今时代变迁,与传统观念中的母亲相比,中国当代母亲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与责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与本能的爱。
爱孩子是每一位母亲的本能,而母亲要善于教育孩子,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才能和知识,这是事关每一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大事。西方有谚曰:“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没错,每个孩子个性不同,而每个母亲可能是那个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的不二人选。
带着对“母亲”这一每个人的人生中重要而神圣角色的深入思考,我校初三年级语文组,认真指导学生修改平时习作,开展“重写亲读,献礼母亲”活动——让学生重写“我的母亲”,作为母亲节的献礼,在母亲节读给母亲听。本专题系列文章就是这次“重写亲读,献礼母亲”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代表,让我们向天下所有母亲致敬、献礼!希望这些从学生真诚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能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益,能给一直默默付出的母亲们一份温暖。
我的母亲
初三10班 包玉莉
至今我亦难忘怀,十几年前,我指着白粉墙上镶着金边的照片,瞪大双眼奶声奶气地问:“妈妈,那个穿得很漂亮,和爸爸一起照相的阿姨,是谁啊?”
你告诉我,那就是你,可我却不信。只因相片中的你,朱唇粉黛,青丝齐绾,妍明秀丽;而面前的你却发髻微乱,面容疲倦,笑得云淡风轻。
而那笑容中的苦涩与幸福,我却只能在十几个春秋后才恍然明悟,潸然泪下。
小时候,父亲在外求学,常年不归家,你一人撑起了整个家,毫无怨言。你会在夏日里陪我到幽静的池塘抓一缸蝌蚪,直到养成了一只只蹦跳的青蛙;你会在冬日里给我裹上长长的围巾,在寒风呜咽中吼一曲秦腔;你亦会在秋日午后与我漫步山间,拾一两片火红的枫叶,夹在泛起沉香的书页中。一晃多年,童年时,你将快乐染上昏黄的日子,沉淀在我记忆深处,满满的,都是烈日曝晒后,被褥间那种柔和甜蜜的味道。
后来,我年岁渐长,成了个不服管教的半大孩子。你时常眉间轻蹙,欲言又止。仍记得竹条第一次抽痛掌心的滋味,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撒谎,失望溢满了你的双眸,泪光在你眼角闪动。我没忘记你语重心长的教诲,亦未曾忘记你颤抖的双手,几次抬起,又几次放下。那叫愧疚的滋味第一次弥散在了我心中。那以后,不论你多忙碌,你都会在那些月朗星疏的夜晚,仔细叮嘱我如何做人,如何是对,如何又是错。你拨开我心头的迷茫与懵懂。少年时,为人应明了的道理,你都教给了我,耐心至极,不厌其烦。
再后来,我长得比你还要高,我常看着你的发旋笑你矮小,你却仰头擦去我额间汗珠;我厌烦你每日里生怕我出事无比唠叨的模样,刚皱眉想告诉你不必多言,却看见你一副仿佛做错事的样子,转脸咽下冲到嘴边的话语,却闻一声叹息。那天,我再也忍不住,当那月色迎面之时,对你说:“别对我那么好,我觉得你给了我太多,我欠了你太多,我还不起……”你愣住,微讶地怔在原地,怕是怎么也没料到我会如此说。旋即,你笑了,还是那么云淡风轻:“不,孩子,这是我愿意的。”转身,我泪如雨下。
你是我的母亲,你在童年给了我天真烂漫,你在我少年时教会我为人之道,你在我再长大时,甘愿地付出了你一生的年华。有时看你整日忙于家务,额角汗珠滚落,划过眼角细纹,流过鬓边银丝,只觉着又是甜蜜却又是心酸,眼眶中的晶莹险些落出,滴在缱绻岁月的尘埃里,刻在我的心上。
我明白了,当年那张照片中的那个美丽的女子,除了你,又还能是谁?我那母亲,我那在夜的尽头,仍为用熹微光芒照亮我一生的母亲。
作者感言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的一言一行仿佛都映在脑海中,生动形象,真的能够感受到心酸又很幸福。其实生活中的点滴也许就是笔尖流露的真情,在生活中得到明悟,真的令人受益匪浅。在这里祝母亲们,节日快乐。
教师点评
文章从童年稚气的发问引出,扣人心弦。回忆了自己成长历程中母亲的陪伴与教诲,一幕幕往事特别有画面感,结构层次也很分明,情感的表达真挚朴实,文笔细腻动人。结尾呼应开头,又有诗的韵味,完美!(黄凌)
我的母亲
初三8班 岑婧妍
母亲的花开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便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订了每月都会寄一束的花。餐桌上蓝色半透明的花瓶中,一抹缤纷而绚丽的色泽,在我心中那片灰白的天空上方,晕染成最温暖的水彩画卷。
我的母亲是一位古筝老师。剔、挑,舒臂,束腰。腕如玉,丝弦调;指落成律,手起如绡。二楼的客厅回荡着母亲与学生指尖下迸发出的音律,但凡有一丝一毫不和谐的音冒出,母亲那灵敏的耳朵总能准确地捕捉到点,然后拍拍琴盖:“错了,重来。”短暂的停顿后,古筝清丽的音色再次萦绕在房间里忙于作业的我的耳畔。
陪伴我的,还有花瓶中那娇艳欲滴的花。
我的母亲喜爱养花。起初,我还会帮着母亲照料这些花。刚寄来的花枝干太长,需要修剪,而且都还是花苞。可后来因学业繁重,我也没有坚持下去,便不再理会。只是看着母亲小心地剪好,小心地换水,小心地插进花瓶,然后兴致勃勃地拍照。看着母亲这般热情,我也不禁对此颇有兴趣。母亲见此,兴高采烈地对我讲解花的知识:“这是粉色康乃馨,代表永远美丽和年轻……”我也只是听着,真正听进去的也没多少,手上还在忙于一套没有做完的习题。
我的母亲喜欢发朋友圈。点开母亲的朋友圈,那是多彩的:有母亲养的花,母亲在女神节夸张的自拍,母亲在平日里自己DIY的美食,甚至还有母亲学生上课时认真弹奏的小视频……一次,母亲捧着手机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看,妈妈刚才发的朋友圈,有这么多赞呀!”我定睛一看:“哇,满屏都是。”然后往上一滑,发现内容是我儿时的照片,满载着我童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母亲都存着。
我的母亲仿佛永远只是在做三件事:工作、养花、发朋友圈。这种年轻女子有闲情做的事,在我四十多岁的母亲身上,泛着点点星光。
也许是受母亲的感染,我也开始不再一味忙于学业,开始用心记录和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说是什么使我接受这个世间美好而温暖的色泽,那便是我的母亲。
花苞会开,花会落,人却不会愁。
母亲的花还在瓶中,我的母亲还在花中。
作者感言
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便想起了我那和所有母亲一样爱孩子,但又同时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母亲,所以我没有刻意描写我的母亲是多么爱孩子,而是从另一种角度将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展现给大家。
我主要写了母亲工作、养花、发朋友圈三个场景,其中蜻蜓点水般地穿插了一些关于自己的描述,突出了母亲对我生活态度的影响:不要一味地去奔跑和追逐,累了就停下来,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枝枝叶叶花开花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教师点评
最难写的恰是自己最熟悉的人,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要写出特色很难。而岑婧妍同学的文字,将她母亲弹古筝时的优雅,侍弄花草时的热情,发朋友圈时的自信和愉悦恰到好处地传达给了读者,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在作者眼里,母亲“泛着点点星光”,母亲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正影响着“我”——“我也开始不再一味忙于学业,开始用心记录和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文无一处写“我爱母亲”,可处处体现“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这种爱是超越了衣食住行处处关照的爱,是生命成长中耳濡目染的精神上的崇拜与不自觉的模仿。(李玲玲)
我的母亲
初三14班 郭妍延
一直都这么想,我的母亲,大概是全世界最不负责的母亲了。
斜靠在沙发上,左手端起一杯茶,右手在手机屏幕上来回滑动,时不时按动鼠标分析股市行情。这也许便是我提起“母亲”字眼时,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了。
母亲的话不太多,对于我,她总说我听话、懂事,她放心,不限制我上网、我的出行自由,作业也是少有过问。渐渐地,无拘无束让我变得有些放浪,很多时候我是怨母亲的,是她的放纵,使我养成了诸多坏习惯。每每与她说起,她依旧是摆摆手,嘴里重复着:“妈妈放心。”
她真的放心吗?
其实当母亲与旁人夸我懂事与乖巧时,我总是会质疑自己,倒觉得母亲是夸错了人,也许我不是她亲生的那一个。说我懂事吧,常常好吃懒做的我,就是不肯去刷堆积已久的碗,躺在床上“虚弱”地叫到:“妈,我头疼。”;说我乖巧吧,也不知道在周末的中午,抱着碗窝在沙发里,翘起二郎腿就看起电视剧的我当不当得起这个名号。可母亲依旧笑眯眯地说:“多吃点,妈不嫌你胖。”
心里的这个疑问一直存在着,至今为止我读过很多歌颂母爱伟大的文章、诗篇,可我偏偏就弄不明白我的母亲是如何想的。作文套路中的“高烧背着上医院”“雨夜送伞”“吃鱼母亲只吃鱼头”的事儿好像从来没发生在我身上。但母亲有的,我也一定会有,至少,我们两个都不爱吃鱼头。
直到不久前与父母共赴他们一好友的饭局,几杯白酒下肚,我边扒着饭边听着这几位家长讲述自己教育心得的时候,我才有那么点明白母亲的“放牛式”教育。
“唉,不让你自己摸索,你知道你以后要干啥吗?”
“连家务都不会干的话,你以后一个人生活怎么办?妈可不想把你养成一个废人。”
“社会上优秀的人多了去了,和他们比有意思吗?做你最喜欢的自己,以后能过上你觉得幸福的小日子,妈就足够了。”
我依旧只是默默地扒着饭,但打那以后,我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妈妈的爱,我不是太懂,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伟大”、“如山似海”的母爱都不是我所享受到的母爱。我的母亲不太漂亮,不太苗条,她不爱做饭,不叫我起床,但她依旧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给我该有的一切,便退回到角落里,看自己的孩子留下一个背影,展翅远去。
谢谢母亲的“放纵”,谢谢母亲的关怀。谢谢!这便是我那“不称职”的母亲的模样了,从不言爱,可谁人不知呢?
作者感言
一看到“我的母亲”这个题目,从不言爱的母亲,竟让我无从按套路安插令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描绘母亲的模样与爱意,下笔时更是找不出任何华丽的辞藻。然而最真实的景,最平凡的句,却自然地从心扉中流淌出来,让我酣畅地写出了真实生活中的母亲。
教师点评
郭妍延同学自信乐观,喜爱阅读,乐于思考,做事认真,喜欢参加各项益于培养创造力的活动,一直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父母才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读完此文终于找到了答案。
作者欲扬先抑,塑造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放养型母亲。文章一气呵成,语言幽默诙谐,立意引人深思。文中的母亲不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懂得放手,从不言爱,给孩子制造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敬可佩!(杜晓光)
我的母亲
初三14班 王奕深
我的母亲,一个年过四十的孩子。
母亲对生日是又怕又盼,怕变老,又盼庆生的喜悦。她怕变老,所以在四十岁生日前决定减肥,口号是:“既然留不住时间,那就留住身材!”难得下定决心的她却控制不住食欲,于是减肥的历程周而复始。周末一起看电视,母亲拿了两颗巧克力边吃边看,我说:“你就吃两颗好啦!吃多了生日那天穿裙子不好看。”母亲嘴上应着手里却又剥开一颗迅速扔进嘴里,眯着眼“唔”了一声,说好吃。我不理睬她,等电视播到广告我起身去喝水才发现盒子里的五六颗巧克力只剩下一颗,母亲靠在沙发上咂巴着嘴,好不惬意!我说:“你要是还想穿着裙子在你的老同学面前炫耀一番就别吃了。”结果母亲猛地站起来,慌慌张张地说要去称体重。不一会,房里传来一声哀嚎:“天哪!我又重了!”我笑得跌坐在沙发上,心想:“她怎么能这么傻呢?像个孩子!”
母亲生日那天一大群四十几岁的“老小孩”在家闹了一整天,母亲坐在老同学间,穿着蓝色的麻质长裙,笑靥如花,颇有当年的风采。老同学们的孩子也来捧场,一个个都说母亲像姐姐,不肯改口叫阿姨。不过,谁也说不准母亲到底给了他们多少糖果。一天快结束了,谁也没有提起生日的事,母亲的嘴角跟着夕阳,慢慢落下……夜幕降临,灯火骤灭。“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我手捧蛋糕走向客厅,面前唯一的光源照亮了母亲脸上的惊讶与喜悦。呼!蜡烛灭了,“祝阿姨永远十八岁!”妈妈朋友家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拍着小手送上祝福,“哈哈!连小孩儿都觉得我是不老童颜,永远十八啊!”母亲打开灯,笑盈盈地开始分蛋糕。我坐在一旁吃蛋糕,听母亲和她的老同学们聊那些回不去的岁月。刚才那个小男孩跑过来,拉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姐姐,你妈妈真好看!”我笑着朝母亲看去,她正和小男孩的妈妈一起做着老式的广播体操,动作有些生疏,笑容却分毫不减,像个模仿大人的小孩。“嗯,我也这么觉得!”我低下头对小男孩说。
母亲过完了四十岁生日,老花加深了几度,白发也多了几根。怕过了,开始盼了,她盼着带外婆坐飞机去旅行。她说:“我妈这么老了还没坐过一次飞机呢!再不坐一次以后就没机会了。”我劝她放弃,外婆身体不好经不起折腾。她却不乐意了:“趁她现在还能出远门赶紧坐一次,以后就没机会了。怎么?难道以后我老了你就不带我出去玩了?”我连忙笑着说不可能。可她像没听见一样一个劲地数落我,最后还闹脾气说我要是以后不带她出去玩她就再也不给我做饭了。我吃着外卖连声答应等她老了要带她周游世界,然后催她吃饭。她一下子噤了声,好像怕我反悔似的,大口大口地吃着,腮帮子鼓囊囊的。我笑着看她滑稽的样子,觉得她就是个固执的孩子,固执地要一句承诺,一次陪伴。
我的母亲,一个年过四十的孩子。她怕生日,怕岁月的脚步越来越匆忙,带走太多美好;她盼生日,盼聚会的欢乐,还盼我长大后带她去旅行,就像她带外婆那样。因为母亲,我在慢慢地成长,从学会生活自理到能照料他人。她愈来愈天真,我愈来愈稳重。渐渐地,她成了孩子,而我长成了大人。
作者感言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第一眼,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非别人家的或溺爱或严厉的母亲。虽然,短短几十行铅字写不出我母亲的全部,但是却能展现出我眼中独特的她。我努力地描绘出母亲最真实的样子,抛开华丽的文字与藻饰,只写下我的母亲,她不是一个母爱的载体,而是我眼中最活泼可爱的孩子。
教师点评
作者用真实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的母亲形象。语言生动活泼亦不乏深情与韵味,情感真实自然。文中的母亲一反琐碎唠叨、无微不至的传统母亲形象,是一个自控力不强,虑事不周,却天真单纯、热爱生活、不乏孝心的小女人,在女儿与他人面前真实自然,不端不装。很多父母在儿女面前总是想保持尊严和权威,耳提面命一些自己也践行不了的人生大道理,反不如做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人,那就是最好的成长教材。(杜晓光)
我的母亲
初三14班 李子著
我有一位母亲,一位懒惰的母亲。
说到偷懒,我的母亲绝对是个天才。就说上周六吧,母亲不想做晚饭了,而我又恰好在家,她握着手机往沙发上一靠,叹了口气对我说:“儿子,看你一天没运动了,不如出去走走,顺便——帮妈买些菜。自己掂量买啥,不用问我哈!”说罢,母亲随手将一摞钞票递给我,我想了想,也是,竟然毫无理由拒绝。于是接过钞票,数了数,发现竟然有九十多块,心想:“运动回来也会被老妈喂胖的。”
等我买完全家人爱吃的菜回来,发现母亲正惬意地坐在沙发上,悠然自得地用手指滑动着手机屏幕。见我回来,母亲继续非常自然地指挥:“儿子,把菜放水槽里,拧开水龙头放水浸泡,肉切成片就可以了,很快的。”
按照母亲的说法,我完成了我的“本职工作”后,屁股才可以有权利“休息一下”。我在母亲旁边找了个位置一骨碌坐下,向她汇道:“妈,洗完菜,切完肉了。”
母亲的目光并没有因为我的话离开屏幕。
“儿子,你多久没有炒菜了?”
“一个多月吧。”
“那有点久了,别太久不炒生疏了,喏,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看你发挥了。”
我不自然地点了点头,心里默默叹了口气——唉,那我就好事做到底吧。
历尽艰难,我终于做完了菜,将它们分类装入碗碟中,端上饭桌。母亲闻到饭菜的香味,才放下手机走向饭桌——这还是我那天首次看到母亲起身!
饭后,母亲又说:“儿子,我听说老师都喜欢爱做家务的孩子,去把剩下的碗洗了吧,这样会让老师对你有好印象。”
像这样的事,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渐渐地,我学会了自觉做家务,母亲的“懒惰”竟培养了我的责任心,正应了母亲常挂嘴边的那句话:“懒妈出孝子”。
当然,母亲也有不懒惰的时候。在我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母亲总会耐心地给我分析错误原因;在我做错事被父亲批评后,母亲总会贴心地给我安慰,劝我有错即改,下不为例;在我感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母亲总会耐心地为我织毛衣,带给我温暖;在我身体不适时,母亲总会全心地照顾我,无微不至……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渐渐地,母亲的头发上开始有了银丝——母亲老了,但她的懒惰却丝毫未改,她总能把握住偷懒的尺度:该偷懒时,她绝不放过;不该偷懒时,她也决不懈怠。十五年如一日,一个有责任心、懂事孝顺的儿子也在逐步养成。
我有一位母亲,一位懒惰却智慧,善良又慈祥的母亲。
作者感言
写母亲,我只能我手写我心。感谢母亲富于智慧的懒惰,让我在初中住宿生活中没有遇到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感谢母亲给我的爱,养成了我随和的性格,让我成为乐于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广受欢迎的暖男。
教师点评
读此文令人忍俊不禁又温暖感动。作者欲扬先抑,前面用诙谐的笔墨截取一个具体的生活片段,精描细绘,塑造了一个富于智慧的“懒”妈妈形象;后面充满感激之情概括叙述,塑造了一个善良慈祥的母亲形象。(杜晓光)